讀<CHANGE與改變共舞>心得
伯姒11/29/2009
作品資料表
一、書名:CHANGE與改變共舞
二、出版社:遠流出版公司
三、出版日期: 2005年6月1日
四、作者:約翰、保羅及理查(Paul Watzlawick,John Weakland&RichardFisch)
三位作者同為派拉瓦多(Palo Alto)心理研究學院精簡治療中心的研究人員,該學院創設於一九六六年,近四十年專門研究人類的溝通、婚姻治療、家族治療以及行為導向的問題解決技巧。
保羅•瓦茲拉威克(Paul Watzlawick, Ph.D.)是心理研究學院的研究員,同時也是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中心心理與行為科學系、精神醫學與行為科學臨床教授。他長於對溝通行為與模式的分析,另外二本代表著作為《人類溝通的實際行為》(Pragmatics of Human Communication)和《建構的現實》(Invented Reality)。
約翰•威克蘭(John H. Weakland, Ch.E.)是執業的心理治療師,擅長處理家庭、婚姻與兒童治療,與保羅•瓦茲拉威克合著了第一本家族治療的重要著作《互動的觀點》(The Interactional View),在家族治療中,他側重於「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是什麼」而不是「為什麼某件事會發生」。
理查•費雪(Richard Fisch, M.D.) 是精神科醫師,精簡治療中心創始人之一,並擔任該中心主任,精簡治療後來成為一種有效益治療方法的模式,費雪主持的工作坊遍及歐亞各洲。代表著作有《改變的策略》(The Tactics of Change)及《脅迫性案例的精簡治療》(Brief Therapy with Intimidating Cases)。
譯者:鄭村棋、陳文聰、夏林清
五、重點歸納:本書以「變」與「不變」的弔詭(正如同法國諺語-愈變愈不變,在不變中已改變)為論理中心,正面以及反面的觀點反覆的論証,以問題的形成、問題的解決再次回到現實的實踐,最後以人生應有開闊的視野來做結論,原來「變」與「不變」就已經具體而微的反映人生。
六、心得分享:
在讀此書前老師有提到不算很好讀,當然也好奇怎麼個不好讀法,當講解理論的文字讓我腦筋打結時,的確覺得不太好讀。看序時有感動與觸動,但在看此書前幾章時,被理論述說的聱牙弄得頭昏,有腦筋打圈圈的感覺,講的很好但是那風格我就是沒習慣。我原以為「改變」是解決問題方式或做法的改變,在生命轉變的過程是必要的,而且以過往學習的模與慣性下,我總不自覺的認定, 所有的發生必有個好理由, 但是無論何理由, 總關乎訊息對當事人的意義, 常落入感受源頭的探詢, 又基於自我權責性,與認定個案或當事人的內在必有足夠智慧來給予答案並造成改變,有時個案或當事人常會納悶為何引導師一再把問題或狀況拉到當事人本身,而沒照顧周邊相關的。 這種心態可能執著侷限在當自身改變了, 其他的一切會跟著改變, 對個案本身的感受與心路歷程有較多的挖掘與關懷,感覺上較有治療性,然而對問題的產生的環境未必了解。相對的,到頭來可能得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解除因內在痛與害怕浮出的抗拒,然而這樣的對於某些群論的論理或者烏托邦症候群衍生的問題,則會讓「解決之道」變得漫長、甚或情緒依賴或有負面思考傾向。
有人說過:「框架可以穩定建物,卻也因此限制住了建物的發展。」我們一般人的『遇到困難與解決問題』的思維,總是依『判斷羅輯』、『理性』的去思考,尤其依賴過往的習慣的行為模式,去做對解決問題有助益、幫助的事情,即使對問題的貢獻度僅值千萬分之一,我們還是會埋頭苦幹,從不考慮框架的限制,在這框架限制思想下,根本無法成長與突破!『重新框定』是一種藝術,重新框定是只從另一觀點或不同角度檢視個人所處情境。重新框架不是更改已發生的事,而是以所發生的事為素材,從另一角度、觀點,重新解釋、重新發現意義。當一個人能重新框架個人觀點,改變就自然發生,此改變不僅在對相同事物有不同想法,更能因而產生新的行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合乎常理及遵從邏輯的思維方式,確實是解決問題之道;但有時候中規中矩的做法反而導致失敗,而那些看來不合邏輯和非理性的行動,卻出乎意料地使問題得以改善,書中討論及有些案例不按牌理出牌的解決方案讓我大開眼界。我自認為自己像一個處於新、舊觀念間的三明治,也是靈活與呆板的矛盾體,以我多半時候號稱中規中矩的思維,上這門課常有「怎麼又卡住了」及「奇怪我怎麼就是沒想到可以那樣」的挫敗與刺激感。據我過去所學,多半認為太正向的人沒有感覺或逃避感覺,知道自己的感覺是通往覺知與轉化必要的途徑,但是很多人並不接納或容許自己有感覺,在引導的過程需要花相當多的心力與個案有覺察與沒覺察的抗拒週旋,因此這本書所舉的豐富的例子、很能刺激我的框架,在反覆的論証的過程有些案例的處理方式,在我來說還挺意想不到的,書中的很多案例因事務愈變愈不變, 而看來一成不變,事實上他們卻改變了,這就是「變」與「不變」的弔詭, 真的很有意思。
此外,改變的發生可以是第一序的改變(系統內的改變),也可以是第二序的改變(系統本身產生改變)。也可以採用比喻(parable)或隱喻(metaphor)的方式,協助當事人重新框架自我的處境。察覺瞬間的改變才是難度之所在,時常得反思以跳出現況俯視全局。但回首人生道路,每一個決定似乎都埋下了未來轉變的伏筆,如何在慣性下能客觀的反思? 如何查覺自我內在真正的感受與想要?常常我們反思發現情況改變,往往都是變局已成為困境時,如何才能預見未來的轉變,做出正確判斷?又如何在困局中仍保有信心看到正面改變的可能?
「變」與「不變」間正具體而微的反映人生;「改變」不一定會有預想的成果,可能帶給我們很多挫折感, 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換個角度想想,挫折不也正帶給我們更多的經驗嗎?而「不變」從另一角度來看,經過物換星移的一段時間後事實上它們也改變了,這也印証一句諺語「事緩則圓」,所以「變」與「不變」没有一個絕對的答案。 我欣賞「無創造力的心靈能指認出錯的答案,但要認出錯的題目則有賴創造性的心靈。」的話,姑不論我們身而為人且同時是自己命運創造者的理論是否全然成立, 至少顯現因「創造性的心靈」我們有無窮的機會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