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hildren’s Solutions Work>心得

 

伯姒

 

作者簡介:
茵素‧金‧柏格(Insoo Kim Berg)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創始人之一,現任美國密爾瓦基家庭短期心裡治療中心執行長。近十年來出版了八本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書籍,包括《焦點解決諮商案例精選:激勵人心的治療故事》(
老師文化)、《Interviewing for Solutions》、《Family Based Services:A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Solutions Step by Step》、《Building Solutions in Child Protective Services》等。茵素在韓國出生、成長,赴美進修後,逐步建立治療師、教師、諮商工作者、作家等專業生涯。茵素‧金‧柏格是焦點解決心理諮商法的創始人之一,地位舉足輕重,曾來台主持工作坊多次,具有知名度及號召力。

泰瑞莎‧史丹納Therese Steiner)於瑞士、奧地利研讀醫學,獲伯恩大學兒童精神科博士學位,並在瑞士擔任兒童精神科醫師超過20年。泰瑞莎醫師會說多國語言,能治療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國家的孩子及其家人。目前定居瑞士Embrach.兩位作者均極具專業地位。

 

譯者:黃漢耀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9月01日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茵素‧金‧柏格, SFBT創始人之一和瑞士兒童精神科資深醫師泰瑞莎‧史丹納博士,從自身的經驗發現,SFBT甚為符合孩子充滿創意、趣味、非語言的特質,「孩子就是專家」,不需依賴語言或概念性的思考,SFBT即可應用得非常自然、成功。在這兩位作者合著的這本書中,即具體涵蓋了孩童、青少年可能面對的各種問題,與孩子接觸的父母、親友、助人工作者都能得到實質的幫助。本書透過擴展基本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模式,讓治療師能夠發現更多的治療方向,為長期被問題所困擾的兒童個案帶來改變。書中討論的治療概念能幫助治療師發揮創意,諮商時能加入更多好玩的遊戲,提供的治療工具能為兒童與他們的家庭帶來實際且有效率的服務。

 

10年來,「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FBT)在美國、台灣皆相當盛行,是一套具有積極、主動特質的工作模式,也是家族治療新興的工作模式之一。國內如老師、輔大、各級學校、縣政府、醫院、生命線等機構經常開設此類治療法的工作坊,其簡單明快、重實務、強調理念、易教易學的特性,使它成為灸手可熱的訓練課程。它的特色是將面談從問題中解放出來,正如開門入屋,不需要了解門鎖的結構(問題),只要找到鑰匙(解決方法)就行了。SFBT著重於運用正向的積極觀點與技巧,讓個案產生自小而大的改變,教保、社工人員與個案皆能在過程中,增進自我之成長,對個案及會談者來說,都是相當好的一種諮商模式。而在治療效用方面,SFBT亦有傑出表現,對治療成人的效用已廣受肯定。而本書作者從自身經驗發現,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甚為符合孩子的特質,在本書中即具體涵蓋了兒童、青少年可能面對的各種問題,與孩子接觸的父母、親友、助人工作者都能得到實質的助益,非常實用。不僅有助於國內兒童助人專業工作者之參考,亦適合國小教授、家長做為輔導知能充實之參考,尤其有助於擴展我國運用SFBT於兒童領域。

 

本書第1-3章說明何以SFBT適用於孩子,而且和孩子的特質很「速配」,透過許多生動的例子,逐步說明工作方法,以及應用於成人、孩子之異同。不熟悉SFBT療法的讀者也很容易掌握治療的獨特內涵。第4、5章敘述如何預備自己,並面對孩子的需求,進行初步評估和確立目標。第6章描述投入孩子工作所有可用的方法。第7章探討臨床上各式「困難的」案例。第8章特別說明青少年特殊的磨難和考驗,對於父母和專業人員來說,他們同時兼具「狂飆」和「令人愉悅」的特質。第9章說明當案主和治療師盡了全力,卻「踢到鐵板」敗下陣來時該如何面對。

 

心得與感想:

很多專家或老師曾經教導說:『所有的發生都有它的理由,而一切的發生都是最好的;生命中重要危機的背後,總藏有一份特別的生命禮物』。幾年來我也一直以這樣的話語來鼓勵自己,讓自己保有學習與支持下去的動力。  然而看了這本書,我仍忍不住有些許遺憾,遺憾如果這些訊息早些知道,或許,我和孩子可以少受些苦;遺憾這套方法沒有更普及,否則台灣的中輟生會少許多,而孩子老師們的挫敗感也可大大的減少,高興的是,知道已有很多人與機關組織有在運用這套Children’s Solutions WorkSFBT所採的立場是把當事人整個家族與諮商師視為一個系統,包括當事人家族、諮商師以及家族次系統和諮商師次系統交互作用,全都包括在整個諮商系統之中,彼此互相影響,如此可以得到較多的支持,而不是被捲在狀況中,無法有跳出狀況的清明。沒有更進一步的資訊,不確定這幾年間中輟生或問題學生的狀況是否有較具體的改善,否則,學校的訓導與輔導立場的衝突和對立,升學的壓力,加上經濟不景氣對家庭與社會的衝擊,孩子彷彿得提前長大的承受的相當多卻不盡然有能力面對,加上青春期內在荷爾蒙的轉變,讓狂飆的動力更大。據我所知,諮商系統在台灣目前仍缺乏法定的強制性與認可,許多的國中為管理方便,對所謂行為有偏差傾向或行為偏差的孩子仍採取壓制式的管理,可以理解,卻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記得當年「我家妹妹」開始進入狂飆期時,在震驚之餘,我也努力的學習各種方法,試圖去了解與面對她為什麼會變得那樣憤怒,甚至情緒暴躁到難以靠近。慌亂中,她彷彿是個百變的孫悟空,而我所學卻常常來不及應付她變出的各種狀況,同時她也被貼上各種的標籤,讓情緒更為劇烈。台灣社會結構中,仍有濃烈的的男女角色不同的差別,男人是家庭財務的主要供應者,通常較不理會家裡的事,相對的,身為職業婦女的母親,仍要負擔大部分教養子女的責任,當父親以工作或以家庭打拼為名時,母親似乎責無旁貸的得扛下直接面對教養兒女不當的壓力,但來自整個社會環境的支持度反而是有限的,整整有幾年我的心是糾結不開的。因為要「解救」女兒、想要了解她的轉變,我開始了心理的學習,而自己在學習與探索的過程,因而對自己得到許多的了解,那是原先沒有預期的。書中很多青少年桀驁不馴的「狀況」都能勾出我的回憶,比如為女兒辦手機是為了能夠聯絡到她,當她逃學、翹家時,好不容易手機打通了,很高興找到她,問說:『你在哪裡?和誰一起呢?』,她總是很酷的回答四個字說:『外面。朋友。』,接著手機就掛了,常不讓我有機會多說。當時頂多有機會做到告訴她:『媽咪手機一定開著,家裡大門不會上鎖,相信她會照顧好自己』。我只試圖在學校訓導處一再處罰時,導師判定她是班上禍源時,導師把她調離最要好同學時,訓導常抽檢她的書包的狀況中,或在打遍她的朋友手機或開車找遍撞球間與網咖後,讓她知道『家』仍等她回來,而不再增加她額外的壓力。

 

國外有法令強制要求孩子或家長或成年人,得接受諮商或輔導的法規,可惜台灣沒有此類法令。然而此書對有困擾或有心的人,提供一份很好的參考工具。我認同我們必須尊重每一位孩子,才能找到「入場卷」,進入孩子的世界,我喜歡這書所帶出來的創意與靈活,以及所舉的很多實例,尤其在如何預備自己,面對孩子的需求,並且看到青少年所兼具「狂飆」和「令人愉悅」的特質的部分。所謂「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據本書說是最簡單、最容易避免青少年抗拒的方法,比如不自殺合約,或是『你一定有很好的理由做…』,書中實例的發展甚至顯得充滿啟發與恩典,因為引導師很用心而且靈活的的帶領運用SFBT、交替運用『有效多做』、『例外』、『重新架構』等,讓奇蹟都變可能。此書因而凸顯出來整個工作最美的部分,就在於能在看來彷彿沒希望的狀況中,仍能為孩子保守那分願景與希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cy Huang 的頭像
    Jacy Huang

    angeldevas(Jacy Huang)伯姒老師的不思議世界

    Jacy 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