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人要活就要動,這是我對動的觀念。因此不管慢跑、打球、走步道等等的活動很少用心去查察前後動靜之身體差異,只感覺打球後流汗讓身體有舒服的感受。甚少身與心連結的探索,對身體的了解大多是用頭腦想的,是空洞的認知。
第一次上課老師播放音樂學員自由舞動身體,過程中老師提醒我們用心感受身體的伸縮、滾動、振動及手腳的轉與提放等動作,對我而言是新鮮的嘗試,其中一種隨音樂朝拜的身體動作,雖然心跳是加快的但心的感覺是越來越平靜,有不可思議的想法湧現,配合著同學不同體驗感受的表達,喚起對身體查察與動作的自我探索,是愉悅的一堂課。
舞動中想要專注心理的感受,但是頭腦仍是有不斷不同的念頭在干擾的身體與心理,默默告訴自己要專心不想,但是念頭還是壓下去一個,些許時間又有另一念頭竄起真難捉摸。感受到要身體、頭腦與心要合一的難度。舞動後繪畫,將感受畫在圖紙上,一條反轉的曲線帶著不斷出現小叉線(表示雜念不斷湧現),最後收到不同顏色的同心圓,是合一的狀態,要達到合一需要修練,過程是挑戰。
第一次將感受畫上留住記憶,對於不喜歡也不會繪畫的我,有一點信心找回繪畫的喜愛,此過程漸漸的有釋放對繪畫心結的壓力。(有同學說我的畫像孔雀,有高興的怎麼可能的懷疑?自已將畫再多看幾眼還是不覺得,也許我缺乏繪畫的想像力。繪畫是我從小到大的痛與怕。)
另一堂四位同學共同創造的繪畫課程,開始時不能討論各自畫自己的圖像,於是主動大膽拿起蠟筆就畫,不像以前有畏縮的猶豫。開始時各自畫等到每位同學都畫完圖案後,有種聲音告訴我們如何將這些畫串聯,因此有合作的想法要加些什麼,因而產生幫助別人的動念,最後完成圖像的故事。這堂課讓我感覺從不相關的圖案採取主動正面的想法,可以解決困擾。這兩堂繪畫課讓我對藝術療癒有正面的體悟及肯定。
玩泥土泥塑,在形塑泥土的過程會想、捏、搓,壓等等動作,不好操作要有耐心才可能做好,與泥土接觸過程會類產生裂痕,修補中屢敗屢戰最後完成作品,不滿意但可接受,因此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蘇惠珍班長形塑慈祥的觀音像,是因她女兒懷孕做觀音像保護,偉大的母親永遠利他的想法,永遠有最正確的判斷。另一位同學做人伸手吸收大自然能量的形象,很有神韻是很好的作品。
每一個作品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個舞動都有一個感受,最感動的是同學説出故事及感受,老師從中找到重點使我們反思探索自己。